medmedmed:↑稍微提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,莎士比亚的作品不算那种特别晦涩难懂的文学作品。说莎士比亚的诗歌底层人无法共情感觉稍微有点出戏。
谢谢你的反馈。
不知道在m站讨论文学合不合适哈,或许大佬你的文学造诣比一般人更高一筹,不过,我个人觉得我们应当站在男主(出身底层的初中毕业男生,在贫困线上挣扎,接受的教育非常有限)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事情。就拿那首Sonnet#98来讲,首先英文原文就基本劝退了大部分这样的“初中毕业生”;即便翻译成中文,他的确能够认识所有的汉字和词汇,也大概能理解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诗歌,但他真的能够“共情”吗?
理解和共情是两种不同的境界。理解,指的是在头脑中明白了文字的书面意义和逻辑脉络;而共情,指的是在文化和感情层面与文字背后所传达的美学内核的合一认同。这么说来,难道女主(出身公爵世家的初中一年级女生,从小接受英式贵族教育)就能“共情”吗?答案是可能的。在这所学校里,女主可以享受到同龄人不可能接收到的美学教育,这种对美的认知和感悟,就是我这里所说的“共情”的初级阶段,当然,随着女主阅历的增多,这个“共情”会越来越深刻。
这只是我的一点点拙见啦。你的point抓得很好,谢谢你的支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