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分享:
标题:作为死亡驱力的爱——精神分析与电影艺术之亲缘性
作者:吴冠军 (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、政治学系)
摘要:精神分析同电影艺术的亲缘性,自齐泽克《变态者电影指南》两部曲后已得到清晰展示。离开以麦茨为代表的"精神分析电影学"轨道,重新追问两者的这一亲缘性何以产生,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。对《泰坦尼克号》、《诞生》、《异形》等多部经典电影作品的叙事性—技术性分析(构图、调度、剪辑、表演、对白/独白、背景音乐/音效、主题曲歌词、长镜头运用、闪回等),旨在揭示出电影具有营建一种幽灵性场域的结构性能力,在其中主体得以遭遇真实。20世纪以来精神分析论旨呈现自身的最佳场域,不是现实,而是电影艺术。
https://kns.cnki.net/kcms/detail/detail.aspx?dbcode=CJFD&dbname=CJFDLAST2017&filename=WYYJ201705013&uniplatform=NZKPT&v=vJrNfJtwvHyiaJU2N50xaZC75qzmhellRu-VIKrssZvHVByTLXrWwZfTR-QLUXWF&;x-chain-id=7l5r1lexroxs
全文介绍梳理:
吴冠军从拉康派精神分析对分裂主体的叙述入手,依次阐述了理智与心的分裂,陈述主体与言说主体的分裂,主体与他者的分裂,并以大量的电影作品、当代精神分析的分析话语为例证,回答了如下问题:
1. 人为何不可能完整地认识自己?自我为何在拉康看来根本是个“误认”?
2. 分裂的主体如何去爱?爱与主体的心、理智是怎样的关系?
3. 爱如何走向永恒?
4. 爱与自由的关系?自由是心的自由选择,还是理智的自由选择?
5. 电影的假象如何唤起超越俗常意义的真实?观影所感受到的感动与激情,在何种意义上是真实的?
(具体请去阅读论文,这里摘录一段我认为比较触动我的)
爱之所以会总是和自由紧紧地关联在一起,便正是因为本体论层面上的主体的不透明核心———作为驱力的心:正是基于这个主体性核心,人才会有自由(真正的自由),才会有爱(纯粹的爱、越出现实、和死同质的爱)。是以,《泰坦尼克号》上的杰克的爱的行动(死的行动),《古今大战秦俑情》中蒙天放与韩冬儿的爱的行动(死的行动),也均是真正的自由的行动,因为实 质意义上的自由选择,便正是去选择不可能。而死亡,对于现实世界的那一整套符号性坐标而 言,便是一个最根本的不可能、一个终极的例外。于是,真正的自由,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,总是“朝向死亡的激情洋溢的自由” 。